王大方:开掘“变形金刚”的“生命之源”

【作者:谭璇月         编辑:哈工大(威海)校友办    录发布时间:2017-04-20

王大方,1978年生,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考入我校区汽车工程学院,2001年提前留校任教,2008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组建了“新能源车辆电驱动技术实验室”,围绕新能源车辆开展研究,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1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曾获哈工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竞赛二等奖,第五届“我爱我师——我心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

80年代末,一部《变形金刚》动画片开启了男孩子们的汽车幻想。卡车、警车、跑车、越野车……各种车辆动感十足的变型又炫又酷。儿时的王大方也是“汽车人战士”的超级“粉丝”,他还记得红色身躯的大个子擎天柱,手指前方高喊“汽车人变形出发!”的豪迈气概。而正邪双方每一次扣人心弦的激战,焦点都是争夺那个神秘的、能转化任何能源的能量块,那是变形金刚的生命之泉。

时光匆匆,距动画片的热播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而王大方却把童年的梦想过成了现实。他攻读了汽车专业,组建了“新能源车辆电驱动技术实验室”,每天都在为开掘变形金刚的生命之泉而努力。

“汽车是我选择的命运”

站在十字路口,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河,王大方心中常常百感交集。他会默默数这些车里有多少国产车,憧憬着将来井然有序的智能交通和马路上众多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智能车,仿佛看到了汽车产业令人惊叹的未来。

王大方迈向汽车之路的第一步是1996年高考报志愿的那一天,那是个让人躁动的夏日,也是他梦想到现实的关键转折点。

王大方的父亲经历了上山下乡,读书的梦想被拦腰斩断,最终在小城镇安家落户。待一双儿女长到读书年纪,父亲强忍思念把他们送到沈阳市里接受教育,从此姐弟俩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祖孙三人的日子平淡安静,学习是生活的唯一主线。

“读书报国,男生要学工科”是王大方心中的执念,而哈工大是早就锁定的奋斗目标。90年代计算机专业是大热门,在家人的参谋下,王大方一志愿填报了计算机,第四志愿才是汽车。上交志愿的前一刻,他却突然横下心,临时改了填报顺序,把汽车专业放到了第一志愿。

“我那时经常看新闻,朦朦胧胧地觉得汽车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大产业,加上我从骨子里就很喜欢汽车,学汽车是我自己选择的命运。”

怀着一腔期待踏进校门的那一刻,他坦言“非常失落”。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三栋楼,与理想中的象牙塔相去甚远。不过天性乐观的王大方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我想通了,就算有一百栋楼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习只要一张书桌就够了。”

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王大方开始融入这个校园,慢慢发现这里其实和自己很契合。“这里是一个特别适合学习的地方,老师们认真负责,外在的环境又不那么喧嚣,能更好地专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王大方说自己是一个喜静的人,与奶奶一起生活的十几年,他习惯了简单而充实的节奏,质朴的生活是他生命的养料。在威海读本科的四年里,他稳扎稳打,心无旁骛,年年专业排名第一,在2000年顺利保研。

“我喜静,但又不安于静。”静极思动,王大方的身体里有一股求新求变的不安分的血液,在平静的水面下蛰伏久了,就会喷涌而出。 

研一时他的“不安分因子”终于爆发了,风风火火地跑去竞选了学生会主席,每天组织活动、大会小会,日子有声有色。01年十佳歌手大赛,他单枪匹马从联通公司侃来了一万元赞助,比赛冠军的奖品是一部彩屏手机,这在当年是很让同学们艳羡的“奢侈品”。

“我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就像现在,我喜欢扎根在威海生活,也喜欢经常跑北京上海去感受最前沿的变动,在安静与喧嚣中找到一个平衡。”

“我要为学生开辟一片‘跑马场’”

“学生们才是中国汽车的未来,要把学生推到最关键的岗位去,真正拓展学校的行业影响和社会资源”,王大方说。

他还记得刚成为教师的那段日子,每天为备战讲台全力以赴,可是学生的反馈却为他泼了一盆冷水,打得他措手不及。“学生反映我的语速太快,跟不上。”

为克服这一障碍,学院前辈赵桂范老师对他展开了一对一的“集训”。赵老师找一间小教室,与他并肩站在讲台上,“现在我们来讲课,你跟着我说,我说一句,你说一句。”一老一少就这样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一句一句地死抠语速语调,赵老师不时提点王大方“声音再大一点,再稍微慢一点,好,就是这样。”

集训过后,王大方很快把握好了上课的节奏。“那是我成为哈工大教师的关键一课,赵老师已经故去多年,我至今非常感念她。”

王大方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他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除了出差,他几乎每天晚上7:00——10:00都会去实验室跟学生们单独沟通。“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学生们的变化是点滴累积的,除了陪伴,没有快捷的方法。”

多年来,他坚持从每个项目收益中抽出20%左右投入到实验设备中去。“这对学生培养的项目学习很有用,我希望给他们更好的环境和空间,为他们开辟一片跑马场,让他们每个人都跑出最好的自己。”

他也经常带学生去企业做调试,让学生亲自体会车间的嘈杂环境。去年夏天他在重庆做调试,车间里没有空调,蒸腾的汗气和机器的嘶吼混杂在一起。他告诉学生只有专业基础非常牢固,数学、物理的概念十分清晰,将来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好产品调试。

为了跟上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王大方的出差频率由早年的一个月一次变成了一周一次。也有人质疑频繁的出差是否会影响教学,王大方觉得高效利用时间,备好课是完全可以的,他说自己不怕挤不出时间,最怕的是没有充分接触企业和学术界,不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把陈旧的知识讲给学生。

“哈工大的学生专业基础很扎实,再加上开阔的视野和前沿的眼光,就完美了。”

“想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

从大学本科以来,王大方就创造了年年第一的“神话”。他说自己不是天资聪颖,只是足够投入。不管做什么事情,投入就意味着成功。“很多人会想,但是很少人会做,能做好的人就更少了。”想到就做到,做到就做好,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为了跟上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2005年王大方决定继续深造,经过谨慎的判断和选择,他瞄准了汽车新能源领域,并报考了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教授的博士生。在与众多优秀考生的对决中,他在当年导师录取的六个人里排名第一。

王大方的导师90年代放弃德国的优越待遇回国,从一张桌子两把凳子一台电脑起家,做事雷厉风行,看人入木三分。凭着哈工大人的勤奋和吃苦耐劳,王大方受到了导师的格外关注,并逐渐被“委以重任”。

2005年春节期间导师派他随课题组去北京大兴处理产业化的瓶颈问题,整个春节他吃住在厂房,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导师又派他一个人去南车时代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他整天泡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最终交上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王大方读博期间,中国正在群情激昂地备战奥运,他所在的实验室负责奥运会50辆12米长的纯电动大巴的调试运行。王大方负责的部分是整车控制器,这是整个课题的核心点。

车辆调试在京郊的野地里进行,为了不影响正常交通,调试时间选在凌晨三点。六月的郊外野地里,伸手不见五指,王大方借着手电筒和电脑屏幕的亮光,弓着身子一点点调试,成群的蚊子绕在周围,赶不尽轰不走。

2008年,绿色、无污染的电动大巴在奥运赛场上零故障运行,王大方满心自豪。这一年,他博士毕业,成为六个博士生里第一个用三年时间完成学业的人。他婉拒了导师的诚意挽留,说自己有太多的放不下。

“从96年开始,我一直在威海校区度过,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这里就是我的家。”

临别时,导师对王大方说,“我关注你,是因为我中午或晚上偶尔去实验室的时候,常看到你一个人在那里。你优秀,是因为你专注。”他送给王大方两句忠告:人生要逆势而上,做事要目光放远。

“如果想争取资源,先把自己押进去”

博士毕业后,王大方很快投身于校区的科研发展当中,组建了“新能源车辆电驱动技术实验室”,紧密围绕新能源车辆,形成了电驱动系统控制和分布式车载网络两个研究方向。

“简单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车辆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精密性和智能化更进一步。”

近年来,他带领实验室解决了车辆电驱动逆变器输出波形畸变问题,提出了基于相电流重建和相电压反馈的整体闭环补偿策略,总谐波失真(THD)从之前的3.2%下降到0.36%。解决了非周期型车载网络报文传输延迟量化问题,基于M/G/1排队理论建立了延迟时间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完成了12项产品及样机,其中电源能量分配管理系统及一拖二交流变频辅助电驱动系统已经应用在北京300路公交车上。

随着学校发展策略的调整,新能源和智能车成为凝练科研方向的主线。“这两个方向是汽车的未来,我觉得学校的策略非常准确。”王大方说。

他曾在高速上体验无人驾驶的特斯拉电动车,看着方向盘自己在不断调整。“在车里刷刷微博就能到目的地了,安全环保,这些技术上都已经达到了,只是成本和实用性的问题。”

“我希望能为新能源智能车的早日普及做一点事情,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他说做科研也要敢拼敢闯,首先要主动出击,积极争取资源和渠道,如果要争取外部支持,首先要把自己当成筹码。

“伸手要之前,起码要先把自己押上,时间、精力、项目全部赌在上面,赌上自己,才能获得信任。”

“工科人要多看些‘杂书’,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在车间调试时满身油污的王大方,其实是个内心丰富的“文艺青年”。“出差坐火车的时候,我会在车厢的角落里拿一本书安静地阅读,那几个小时车程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他说读书能让人平静,能让人触摸到生活的多种滋味和色彩。

大学时他最喜欢《平凡的世界》和《牛虻》,最近在看的书是《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追求的境界。“阅读能保护人不受外界过多的影响,生活中很重要、很本质的东西永远不能丢掉。”

他也是一个“科幻迷”,最喜欢基于科学理论的“硬科幻”。“我记得好多年前看过一部科幻小说,提到将来影响社会的是在网络空间有话语权的人,现在已经完全变成现实了。”

电影《第五元素》里在空中穿梭自如的出租车曾让他热血沸腾,现在也早已经有了水陆空“三栖车”。“科幻能点燃人探索的斗志,科幻就存在于现实中,只要去追寻,”他笑着说:“也许哪一天,汽车真的能像变形金刚一样花式变身了。”

他也常鼓励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之外多阅读,“工科人要多看些‘杂书’,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他看书“兼容并包”,却唯独对“鸡汤文”、“成功学”有几分嫌弃。“要成功,做就好了!哈工大人就是实干嘛!”

来校区21年,他见证了校园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威海校区的变化,真是实打实苦干出来的,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真的是一年一个样儿。”

他说从“苦日子”一路走过来,校区的每一名老师都对这里怀有深厚的情感,“我每天早晨七点多到办公室,我对面办公室长我十岁的老师每天六天多就上班了。忙是确实忙,但学校有变化就是值得的。”

他也经常思考汽车学科的发展道路,并总结了学科发展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首先要强,人、指标、成果要出彩;二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跟国家级平台紧密合作,提升自身水平和影响;三是鱼跃龙门放金光,以自己的力量为核心,依托哈工大的资源,牵头申报高层次平台。“一旦到了这个层次,学科就真正壮大了。”

学科壮大,行业也会跟着发展起来,他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经历的各种浪潮如数家珍,对国产车的崛起充满信心。“我去北京出差,看到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在开长城、哈弗H8等国产车,中国的汽车发展势头很猛,一旦我们在发展的关键点上控制好,就可能会产生压倒性的优势。”

“学科的发展,汽车的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期待的那一天总会到来。”他认真地说。   ·记者 谭璇月 /文·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