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佳:拥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那就用力去活

【作者:李鲁佳         编辑:哈工大(威海)校友办    录发布时间:2019-02-28

Leslie Li,李鲁佳。

出生于1986年,射手座,0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任职于用户体验咨询公司 Echo · Insight 管理部。曾作为影视后期合成师就职于Industrial Light & Magic(工业光魔), Double Negative, Base FX。参与过的项目:Warcraft(魔兽),Star Wars: Episode VII - The Force Awakens(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Annihilation(湮灭),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神奇动物在哪里),Star Trek Beyond(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In the Heart of the Sea(海洋深处),Jupiter Ascending(木星上行), Pacific Rim (环太平洋),金陵十三钗,四大名捕等。

“Creating the Impossible”- 追逐梦想

从2009年毕业直到2017年,一直从事影视后期合成师的工作,影视后期特效的作用就是用电脑制作出那些真实拍摄成本较高,或者很难甚至无法拍摄的东西,然后将它们放入电影的镜头中。比如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是通过一系列的三维制作(概念,模型,材质,绑定,跟踪,动画,特效,灯光等)最终渲染出来,再由合成师放入实拍素材之中。合成师的职责就是满足导演的设想并尽可能让观众相信这些CG(Computer Graphic)元素真实存在于场景中,让观众沉浸于情节之中而不会因为这些“假”的东西跳戏。

过去的8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北京、伦敦、新加坡、温哥华的几家影视特效公司,伴随而来的也是每次的跨国搬家的折腾。非圈内人士可能对于影视特效这个行业不是那么了解,但可能会听说过乔治·卢卡斯创建的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简称ILM),正是这家公司开启了影视特效这个行业。

工业光魔是大部分特效从业人员梦寐以求的一家公司,当年我也追逐这份梦想加入了他们,也就是我供职的第二家公司,在这家公司聚集各路大神,比如视效总监John Knoll既是photoshop软件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ILM的元老,与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日子充满了挑战,也让我快速成长。

由于自己的几个国家的特效从业经验,我就来说说我体会到的国内外特效公司的差异,主要较为明显的不同是在技术研发和聘用机制方面。国外特效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普遍比国内更注重技术研发,大多公司都有自己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部门,在他们看来这是特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从业者而言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快速实现一些效果,坏处是每换一家公司就意味着需要对新工具的重新学习(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pipeline与工具),而且如果过度依赖便捷的工具,可能会导致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退化,从这点来看,相对没有将研发放到如此重要位置上的大部分国内特效公司反而比较锻炼人。

其次在聘用机制上,国内普遍以员工制聘用为主,而国外以项目制聘用为主,固定员工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公司成本低,项目管控好。通常一部特效大片需要多家公司合作,成百上千的艺术家共同参与才能如期完成,项目制聘用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公司成本。


“Begin Again” -走出舒适区,重新启程


当我从事了8年的特效合成师的工作之后,也经历了较多的公司环境,锻炼了越来越成熟的专业技术,安逸的生活,稳定的工作,但是这日复一日的重复在某一瞬间突然开始让我有点恐慌,恐慌我的人生在未来就是眼前这样不停的重复,看不到太多的变化,虽然我热爱这个职业,但也希望人生能经历些不同。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2017年年初,身边的一个好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offer,Echo·Insight的管理部正在招聘一名管培生,而我在此之前与他们有些接触,并且对我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他们也非常欢迎各种领域的跨界人才,经过多次沟通之后,我决定加入他们。

从影视行业到用户体验行业,从一名每天在电脑前面的合成师到负责与各部门协调沟通的管理部,无论从行业领域还是工作范围都是一个很大跨度,对我来讲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什么都是新鲜的,在实习期间,我需要进入公司各部门跟随各种不同的项目,快速了解和学习各种岗位同事的工作内容及协作流程,这种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大学生活,每天都在接受新知识,争分夺秒的给自己充电,好让自己更快的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和岗位。

公司的核心业务方面的团队主要由用户研究专家、各种领域的设计师以及特定项目需要的技术专家顾问组成,他们是一群来自不同背景但又都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并且非常有趣、乐于分享的人,就像曾经做合成师的我,所以我也很快的融入了这个对我来讲全新的团队。虽然公司的节奏较快,但无论是在中国的同事,还是需要异地协作沟通的美国同事,都很愿意主动给我分享他们的一些观点及讲解,给我适应新的岗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离开自己曾经热爱的行业需要很大的勇气,我认为对跨界加入的新行业,能找到一个适合的团队,也喜欢这个新工作则需要一定的运气,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在Echo·Insight的工作体验与我过去在电影行业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我是会接触不同的电影镜头,但其实还是在电影领域,而用户体验咨询服务的客户则来自各个行业,因此会了解到各种行业的相关知识,每个项目都有根据项目而设定的流程,总体以我的体会就是通过与客户的深度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项目过程并不是局限在办公室内,而是去接触不同的人群,与他们沟通,去他们生活的地方,观察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后将发现的问题和需求与各种领域的设计师们在一起碰撞探讨解决方案,做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永远都能让人充满新鲜感,而成果也容易让人有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的两段职业经历,现在的我又开始了重新的职业开始,我是一个无法在舒适区安稳度日的人,当然跳出安稳需要很大的勇气,我认为人生的构成不仅只有时间维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在这段时间中填充的经历及遇到的人。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