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义院士做客新世纪讲坛:航天与科技创新

【作者:谢芳琳         编辑:哈工大(威海)校友办    录发布时间:2019-06-17

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是哈工大一直以来专注研究的领域。6月15日晚,来威海参加学术会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杜善义来到图书馆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航天与科技创新”的报告,助燃哈工大学子的航天梦。

杜善义院士结合他参与的工作,跟在场的同学分享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长和未来,通过讲解航天成就与展望、航天强国建设以及航天人才要求这三部分,完整地描绘了近年来航天科技的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态势。

杜善义院士首先总结了世界航天成就,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到登月工程,人类正不停的探索着外层空间资源,也在不断地实现着航天梦。中国六十年的航天发展更是成果显著,从1958年5月毛主席的号召开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航天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再到如今众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奋斗在航天一线,中国航天梦正在逐步实现。中国在应用卫星、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临近空间方面的研究让国人自豪更让世界瞩目,这些展现了中国进入、探索和利用空间的强大能力,以及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杜善义院士在报告中也提出航天强国建设的驱动力以及对未来航天人才的要求及期望。他强调了创新对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性。颠覆性创新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一战二战期间扭转战局的飞机、核弹等军事科技,汽车、火车、手机、互联网等一系列的生活科技都革新了社会面貌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国家要敢于给予全新的科学技术失败的机会,鼓励科学家走出舒适圈,进入无人区,突破无人区,在未知领域敢想敢做。中国未来的航天发展要依赖于新一代的航天人才,需要具有优秀工程能力的科学家和良好科学意识的工程师,更需要不断在颠覆性技术领域探索的尖端人才。

最后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电影《流浪地球》是否是一部好的科幻作品?”等问题,杜善义院士认真的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他指出好的科幻电影虽然远离现实的,但是对人们新型思维的引导和激发非常有利,希望中国能拍出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样好的启发性作品。同时他也鼓励哈工大学子,珍惜时代和国家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勇于承担民族和时代赋予大家的历史使命,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八十岁高龄的杜善义院士依然精神矍铄,他用深入浅出的报告和平易近人的解答赢得了现场学子阵阵热烈的掌声,讲座也充分点燃了同学们的航天和创新之梦。(记者隗海燕 通讯员谢芳琳、李浩祥、崔宇文/图)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