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勤耕育人才,桃李莘莘新时代。6月12日上午9点21分,在这个象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缩写921工程的特殊时刻,太空返回—一校三区土壤在威海校区培育“问天树”及“学子松”。哈工大原校长杨士勤,哈工大原党委书记吴林,原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何钟怡,哈工大原副校长、威海校区首任校长强文义,哈工大原副校长刘家琦,威海校区原校长乔晓林、王尔德、冯吉才,哈工大副校长、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威海校区党委书记姜波,副校长钟诗胜、曲世友、张文丛和学生代表一起为学子松和问天树培土、浇水。杨士勤和徐晓飞共同为“问天树”揭牌。各学院领导,教师代表以及线上线下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杨士勤在讲话中表示,哈工大建校百年之际,哈工大几代人和威海校区历任校长相聚在一起,共同用一校三区太空返回土壤培育浇灌“学子松”和“问天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威海校区的创建和发展,反映了哈工大人迎难而上、不懈奋斗的精神面貌。校区异地办学三十五年来,在几届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赢得了如今这样兴旺向上的局面,令人由衷地高兴和欣慰。我相信,威海校区的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也祝愿今天的活动能为校区的发展增添新动力,推动校区在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徐晓飞讲到,哈工大与航天有不解之缘,太空返回土壤是一校三区一脉相承、血脉相通的象征,土壤在威海校区落地,是哈工大探索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在校区的传承延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哈工大沉淀形成的育人传统,是威海校区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期望校区全体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秉承哈工大传统和精神,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培养更多杰出人才,铸就更多大国重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学生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马江坤在发言中说,作为哈工大学子,将主动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现场播放视频短片,回顾了一校三区土壤航天搭载与威海校区水源的制作全过程。
2019年12月,哈工大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申请,取哈工大一校三区的土壤遨游太空。2020年1月,威海校区在学子松下和雷达站两个取土点完成取土,土壤搭乘学校自主研制的无人船进行校区海岸线巡航,并带着全校师生的期盼走出大海,奔向宇宙。2020年5月5日,一校三区土壤融合,搭载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船在轨飞行2天19小时,5月8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6月7日校庆日当天,一校三区师生代表用从太空返回土壤在校本部共同培育一棵“问天树”。培育树苗后,校党委书记熊四皓、校长周玉分别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代表赠送太空返回土壤。哈工大(威海)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建文作为威海校区代表,从熊四皓书记手中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6月8日下午,王建文返回威海校区,把太空返回土壤交到徐晓飞校长手中。
活动现场,密封的取土箱在师生的见证下重新开启,来自一校三区的太空返回土,与取自威海校区日月湖的湖水和雷达站的海水一同混合处理的浇灌水源,共同培育和滋养“学子松”和“问天树”。
环绕在学子松下的土壤,除了培植的一校三区太空返回土,还有近期身处全国各地的283名学子从31个省市自治区寄来的家乡土壤,来自雪域高原的冻土、来自陕西的黄土、来自云南的红土、以及来自黑龙江的黑土……每一份土壤的背后,都包含着对哈工大的浓浓深情。“学子松”在威海校区师生心中有着特殊的情感。校区建校之初,学子松就耸立在一片荒滩之上,三十五年风风雨雨,学子松见证了一代代哈工大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和汗水。每年的毕业典礼,毕业生都会绕主楼前的学子松一周,对母校依依惜别。
“问天树”与校本部所培植的百年云杉同名,是一株立于校区主楼旁的杉树,身姿笔直挺拔,大有君子之风。“问天树”是哈工大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命名,哈工大的问天树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遥相呼应,体现了哈工大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紧密联系,反映了哈工大精神与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契合。昭示着哈工大将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壮丽的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威海校区运送太空土使用的HERO智能车,运输土样的工程机器人,是由来自哈工大(威海)HERO竞技机器人队的同学们设计、制作,从结构设计、组装、再到电路板设计,都是学生自主完成。近年来团队不断创新,成绩斐然,更象征着校区学子敢创新,勇担当的蓬勃朝气。
“问天树”揭牌
问天树(中)
(记者 谭璇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