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华,创业的“绳”奇传说

【作者:        编辑:哈工大(威海)校友办    录发布时间:2017-07-18

 

刘礼华

位于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港口城市江阴,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培育形成了一大批规模企业集团,20多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雄踞全国同行第一。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阴钢绳厂,绳子的传奇很神奇。这个“绳”奇故事的“导演”,无疑应该是法尔胜的缔造人周建松。在他的麾下,曾聚集了一批在各个领域都能独当一面的精英,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很多人成为“绳子传奇”当仁不让的“主演”。

其中有一位,是周建松亲自带的“徒弟”、也是江阴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刘礼华。

一个人坐43小时火车去上学

1965年9月,刘礼华出生于江苏江阴长江之畔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良好的家教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优秀品格。1980年,未满16岁的刘礼华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学院),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刘礼华从小就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我们那个年代,学生的理想,要么科学家、医生,或者是到部队,只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头禅。”

但,他却为这简简单单的口头禅而努力着。

“因为家在江苏的原因,基本上是以江阴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画个圈,所以我报的学校都在南京、上海。”但是由于那年江苏考试考得比较好,让外省的首先录取,刘礼华阴错阳差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学院)录取了。

收到哈工程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刘礼华才去找地图,知道哈尔滨在中国的最北边。“那时候只知道哈尔滨冷,父母便着急地为我缝制棉衣棉裤,尽管后来一次都没有穿过。”

火车足足要坐43小时。“我们那时候基本有经验了,走的时候带一张塑料纸,行李就往走廊里面一放。晚上累了以后,钻到座位下面,塑料纸一铺,就睡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哈尔滨几乎一个冬天就仅有白菜土豆。刘礼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读完了本科,并于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攻读研究生。

在刘礼华的回忆中,他们的研究是导师新开发的方向,要做实验的话,原料都没有现成的。刘礼华在全国各地奔波,一个人从抚顺一两百公斤买料拉到火车站,拖到沈阳炼,哈尔滨去锻,再到沈阳轧,无锡去拉最后再做成他需要的原料丝。

“我为了这个炼料花了一年的时间,以至于当时的研究实验没有赶上进度。为了赶进度,曾经一天一宿没睡觉。结果导师一看实验没有大的进展,他就开始骂了。那时候年轻,眼泪含在眼睛里,恨不得要和他吵。” 刘礼华笑道,“当时我一年练的料,后来用了5年,后面的学生就不用去受苦了。当时看叫困难,现在感觉是一种积累。”

1987年,即将硕士毕业的刘礼华,满怀人生的美好理想。因为在校期间出色的表现,学校建议刘礼华留校,继续读博士,他的导师也承诺将来让他出国进修。前程一片光明,只要他留下来。

但是,刘礼华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到底能不能在社会上产生点作用?所以想到工厂一线去试试,不管成不成功,反正我才22岁,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集体企业江阴钢绳厂(法尔胜的前身)。

江阴接收的第一个研究生

法尔胜展出的钢丝样品

当时的江阴钢绳厂正处于第二次创业的节骨眼上,企业向着精、尖、细、小的特种钢丝绳所需的前道钢丝加工新技术领域发起冲击,装备的技术改造、工艺的延伸开发,在国内尚无借鉴的情况下,这副重担自然压到了刘礼华这个年轻人身上。

作为江阴接收的第一个研究生,刘礼华去人事局报道,工作人员说:“研究生给工资待遇政策,没有这个政策文件。目前大专45元一个月,本科是50元,这样吧,你是研究生,我给你加5元。第二个,有实习期一年。”刘礼华告诉工作人员,研究生没有实习期,并且研究生工资待遇是68元。但是,“这里没有这个文”,就这样,刘礼华灰头土脸地到了厂里,实习一年,每个月拿55元的工资。

尽管如此,刘礼华还是兢兢业业。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特殊合金的研究实践,可具体接触钢丝工艺技术还是头一次。他向书本、向老技工求教,反复查阅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料,组织成立课题攻关组,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自主研发了当时在国内一流水平的前道钢丝加工新技术生产线,不仅解决了当时钢丝加工上的技术难题,而且使生产成本降低了1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倍,大大加快了我国金属制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步伐。

1989年,江阴钢绳厂成立了新设备综合试验分厂——“8951”分厂,刘礼华担任副厂长,年仅24岁。

刘礼华上任后,在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

刘礼华在创新创业的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1991年,负责筹建研究所,开始开发他的第一个产品——铜包钢丝,从烧杯中试验开始,到中试到规格化生产。说到这里,刘礼华挽起衣袖:“我手上的伤口就是那时在调试生产时留下的。在车间做实验,钢丝过去的时候把我手带过去了。同事当即把他背心拽下来,往我手上一系。”刘礼华放下袖扣继续说道,“那时候不敢告诉家里人,我和他们说晚上要加班,会晚一点,其实我已经在医院挂水了,缝了针。半夜三更回去之后,才告诉他们。”

一股绳子的“韧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大型桥梁建设的兴起,大型桥梁用钢丝、缆索成为金属制品领域新的热点。当时,该市场被“洋货”垄断。

悬索桥主缆模型

缆索公司创建之初,刘礼华连续工作七个日夜,与工人一起吃住都在厂里,从厂房建设到设备试制、安装调试,从人员招聘到产品进入市场,融入的心血和汗水无法估量。

法尔胜,英文fasten,意为拴住、连接。刘礼华总结说,自己身上就是有那么一股绳子的“韧劲”。

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大桥缆索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8%,并先后为世界悬索桥名列第三的润扬长江大桥、世界拱桥名列第一的上海卢浦大桥提供了缆索,又成功中标世界斜拉桥名列第一、第二位的苏通大桥和香港昂船洲大桥,斜拉索的寿命也由原来的30年提高到了50年,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十多项发明专利,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桥梁技术进步,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6年,刘礼华当上了公司副总,那年他才31岁。在他的主持下,集团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的引人、育人的政策,特别是在使用上,真正做到了事业用人、感情引人、环境育人、待遇留人。

在这之前,刘礼华一直做科研工作,就这样“转身”上任管理工作。在刘礼华看来,“做科研时,我考虑产品。当了副总,是考虑我的公司,技术,创新,人才,未来的发展,在这个位置上,必须要考虑这些。”

从那时候开始,公司有了科技创新大会,现在改名叫“法尔胜创新大会”,到今年已是第十九届。“创新是一个整体,包括创新的体系、层次、文件、评审、技术委员会、文化等。”刘礼华高瞻远瞩,“科技创新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但科技创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创新体系作支撑,创新往往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法尔胜公司理念

最后,刘礼华严肃地说:“我们不希望引进凤凰,反而希望是一颗小草,种植在法尔胜这片土壤中,给他不断的培植、浇灌,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潘文茜)

人物简介:

刘礼华,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同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江阴钢绳厂、法尔胜集团中试分厂厂长,研究所所长、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等职。1996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6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确定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钢丝绳工艺研制和新产品开发。他组织开展的“钢丝热处理和电镀锌工艺优化”研究,将电子显微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钢丝的质量分析,找出了锌层质量不稳定重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优化原有的生产工艺,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他主持筹建的钢绳前道钢丝加工新技术、新设备综合试验的8951分厂,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研制并应用了国际水平的单线剥壳、酸洗、连拉生产流水线,大盘重周转流水线及钢丝光亮热处理生产线,采用直冷式拉丝模、水溶钢皂润滑剂等先进工艺技术,使钢丝消耗较原来减少10公斤/吨,综合成本降低10%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4倍,使我国金属制品前道加工技术赶上了国际水平。

今天,法尔胜已形成了以金属制品为核心,跨光通信、机械制造和金融的高科技产业集团。每年交税达7亿元,是中国500强企业,员工达万人,去年荣获了号称中国工业界的奥斯卡——中国工业大奖。也是我国第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制造业单打冠军的获得者。

Document